#永遠的新手媽媽
好困難的醫療決策for住院中的高齡媽媽

之前在疫情中每每有確診者,媒體公布其曾經活動的地點、動線,就成為民眾的禁區,好像呼吸到那裏的空氣都有風險。最近二二八假期春暖花開,我因母親急診,直撲虎口:戴著口罩在高風險的大醫院急診室待了五天,幸好我打了兩劑才能進去,保佑我也予我信心。我妹剛打第三劑在發燒昏睡中,故由我全權負責醫院內事務:奔波在如迷宮般的急診室,使用門把、座椅、廁所、買三餐、取水、詢問、跟隨檢查、教外籍看護認路等事。醫院的門禁制度非常嚴格:陪病證只有一張很不方便,而且每一進出都要刷卡,我必須經常與媽媽的看護替換進出。在急診室第二天我正要外出辦事,突然急診室廣播,入口處需淨空半小時,醫院如臨大敵,原來是一群居家隔離疑似感染者來篩檢確認,真要向醫護工作者致上最高敬意。我媽這次住院是〝買一送三〞(看一種病,又發現三種病,超感謝醫師團隊高明)。原先因為呼吸喘,在假日中沒門診就送急診,假日也沒有長照車服務,光是找無障礙計程車,就打電話詢問各家車行一個多小時。總算到醫院,想掛號就先要戳老媽媽鼻孔(已打三劑),我竟心疼地想回去(等週一門診不用快篩),還好電話妹妹,她說痛一下才能處理媽媽的病情。結果醫師判斷她竟是非外傷四級(最高是五)。恕我簡述媽媽病情:原先以為只是呼吸 肺的問題,結果是心臟衰竭而肺積水,接著上腹電腦斷層意外發現胰臟和部分膀胱有腫瘤,再作下腹電腦斷層確認膀胱確實有問題。這時一位天使出現了,原來有個新制度(其實已實施十年了)叫做醫病共享決策(Shared Decision Making) ,就是醫療保健提供者會向患者解釋治療方法和替代方法,並幫助他們選擇最符合其價值觀及需求的治療方案;兼具知識、溝通和尊重三元素。因而釐清我們家屬感到未知的恐懼中最重要的兩件事。

這位「專科護理師」找我談媽媽的治療決策,我聽完認為我雖然知道一些專業知識了,但我仍不敢決策;既然醫生知道我媽的身體狀況,又知道各種治療方式,應由醫生全權決定。我基本上認為,高齡媽媽不要做侵入性檢查或積極治療,如化療,因此胰臟只維持觀察;但即便膀胱是症狀處理,還是要做膀胱鏡檢查,需全身麻醉。講了半天,聰明的護理師點出病人家屬心中考量的最關鍵點是,家屬想知道疾病真象嗎?確實有些家屬不打算治療,乾脆也〝不想知道〞,知道徒增擔心煩惱。她覺得我是〝想知道〞型,知道後再決定下一步,立馬讓我撥雲見物,解決第一件心中的困難事(專科護理師不做臨床護理照顧,而是專門與家屬溝通,等同住院醫師,她護理系畢業又三年研究所,將赴美念博士)。從急診室搬移到病房後,我和在家的妹妹與主治醫師和總醫師,使用手機在LINE上視訊通話,一起討論約半小時確認醫療決策;之後,一位住院醫師固定與我們醫病共享決策。要進行抽肺水(針可能會戳到血管或肺的風險)和膀胱鏡手術(全身麻醉,有插管風險可能要進加護病房),排在連續兩天,我們提出擔心老媽媽能否承受,醫生詳細說明層層關卡,使我們理性決策,解決第二件心中的困難事。雖然情緒上仍不安,我不由自主地戴上多年前朋友送我的手串珠(提醒我時時謙卑祝禱),媽媽進開刀房的前一晚才請教好友,帶著孩子一起念名號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和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各一百零八遍,真的比較專心而不焦慮(真是平日不燒香,臨時抱佛腳),卻忘了要迴向給媽媽,希望菩薩聽到了。媽媽預計共住院三週可出院。 慶幸我這一代還有姊妹可分擔長輩的醫療決策,未來我那獨生子將一個人承擔,社會上還有各種單身貴族;然而,不用擔心,創新的照護模式中,大醫院有最懂病人觀點的醫護人員,一起醫病共享決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