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間物語-【開到荼蘼】
適逢農曆七月,以前我們習慣說「鬼月」,現在會說「吉祥月」。熱烘烘的天氣,普渡的祭拜宴席不管是在公園或路邊棚架,或在住商大樓的樓下,都好不膨湃熱鬧。

祭拜好兄弟的禮數也不少,除了豐富的食物供品,也常會準備鮮花祭拜。普渡時準備的鮮花,會採用正盛開的花卉,因為是祭拜好兄弟的關係,通常祭拜結束就會丟棄,是以也不像平時買花插花在選購時,會挑選花材耐久含苞之類的,甚至有的客戶會特別叮嚀花店要準備盛開的花材,大抵快接近荼蘼的狀態正好。

而荼蘼姿態到普渡式場的供花,花開正盛,在驕陽下曝曬,祭拜完後也差不多離開荼蘼、鞠躬盡瘁了!離乾萎狀態不遠的祭拜花,是因為忌諱而丟棄,還是因為豔陽曬後的快速枯萎而遭棄?總之,習俗流轉千年,荼蘼?是啊!荼蘼!闆娘一直想到這兩個字!好像用在花生和人生上,都有種朦朧陰鬱的美感。闆娘也一直以為這兩個字只是形容一種狀態,一種開到盡頭了的末世之美,用在花、用在愛情,都是很絕美的形容詞。

但今天,花店闆娘想告訴你的是:荼蘼,其實和薔薇、玫瑰、月季一樣,都是屬於薔薇科的植物,是真有這植物。荼蘼花「據說」是花繁茂、香氣濃,入秋後果色變紅可生食或加工釀酒。根含鞣質,可提取栲膠。花是很好的蜜源,也可提煉香精油。
闆娘為什麼說據說,因為闆娘也沒見過荼蘼花本尊(又或者見過她而有眼不識?),現代人也不太知道荼蘼這名字,但她的芳蹤在古詩詞中,卻是常常出現。
荼蘼花是在春末夏初開花,荼蘼花開時,也象徵花季的尾聲。蘇東坡有詩:「荼靡不爭春,寂寞開最晚。」荼蘼花開時,往往已是初夏。《紅樓夢》裡也有提到:「開到荼蘼花事了」。幾年前台灣植劇場的一部優質台劇叫做《荼蘼》,編劇徐譽庭便是在聽了王菲的歌曲〈開到荼蘼〉後,得知荼蘼花開代表花季結束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也是新的開始即將到來,她覺得這正是該劇女主角的寫照,因此將劇命名為《荼蘼》,即是擷取「花開到盛就會結束,但花季會再來」的寓意。
天這樣熱,人生還很長,闆娘還想見見荼蘼花本尊,人生應該還沒勇氣直接開到荼蘼(到底在說什麼?鬼月童言無忌XD)。
#花店老闆娘Joy
#鬼月
#吉祥月
#荼蘼
#普渡
#薔薇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