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
永遠的新手媽媽-習俗可以決定命運嗎?

現代父親的天職是寵壞女兒,然而五六十年前台灣的習俗,竟然是送出女兒當童養媳。
九月初颱風天90歲阿嬤仍花費一小時到台大醫院當志工,已有二十多年。她40年前曾經中風,在台大醫院住院10天就恢復;她不用拐杖,耳聰目明,記憶力超強,她覺得做義工與人接觸多,不會失智。我因讚美她的上衣,而有緣聽了她的家族故事,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兩代女性的命運大不同。
她的祖父一定是台中仕紳,有三子三女。長子師大畢業,次子台大醫學院第一屆、再留日,三子(她父親)留日學醫,回台中開業;然而三個女兒都送人:一個27歲過世, 一個嫁中醫,生活不錯,但另一個女兒生活辛苦,丈夫過世後,回到親生家庭做丫鬟,服侍親生母親。
她的醫生父親有二子四女:兒子都大學畢業,四個女兒都念到台中女中。目前大姊過世,三姊妹分別是96歲、90歲、86歲。她自己的兩個孩子都是台大畢業,生活美滿。
這個平鋪直敘的故事發生在日據時代,阿嬤的醫生父親不隨流俗,或許因體會親姊妹都流離在外,而捨不得送出女兒。阿嬤很感恩父親,讓自己好命如〝瞎眼雞啄著米〞。
童養媳習俗興盛於清代中後期,因嫁娶婚的聘金與嫁妝使雙方家庭都耗資很大,養女兒好像是為夫家養媳婦;因此童養媳變成窮苦人家的傳宗接代策略。依據日據台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,北台灣(三峽、樹林、竹北等)某些村落高達三四成的婦女是童養媳,甚至富裕家庭也是。直到台灣工業化興起了女工賺錢養家,此習俗才消失。
似乎童養媳習俗的興與衰,都以女兒對親生家庭的經濟價值來衡量;卻未疼惜小小女孩就離開親生家庭,身份被迫由女兒轉為童養媳,身體承受過多的勞務,心理承受過大的壓力,卻只能認命。這位聰慧長壽的阿嬤見證了那個時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