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5G新手機像隨身間諜? 三之三>
換新手機進入5G時代,我很滿意開機速度、刷螢幕都超快速;當然很耗電,而充電也超快速。看來我不節制每天上網量, 未來要隨身加帶 「行動充」的日子不遠了(想想最近全球能源吃緊,我好像背道而馳)。而孩子看我玩手機,像是炫耀性消費,使他頻頻抱怨他的手機容量不夠,電池充電很慢。

雖然新手機的功能超眩,我卻關掉很多功能,如指紋辨識、訊息通知(我不要聲音干擾)、線上支付等。我也不用新功能QR Code,目前疫情期間,當他人帥氣刷手機通過,我寧可紙筆簽名,不想讓GAFA(Google, Amazon, Facebook, Apple)知道我的每日行蹤。

講兩件我最不喜歡的新體驗,1)強力放送廣告:每日看報「 風傳媒」,總是不時地跳出廣告,擋住大部分新聞內容,有的要去關閉,有的要等它閃過(閱報時間有限,很反感,我不記得任何一則廣告;電視、廣播至少區分新聞與廣告時段,網路新聞還沒立法吧)。2)強力索取我的資料且永久追蹤:當我進入某個網站,就會出現 〝XX要求以下權限:允許或封鎖〞,若我〝允許〞就等同簽下賣身契,我擔心無法註銷;而即便我〝封鎖〞,我仍懷疑它會強制竊取我的數位足跡。例如我在轉資料前,已殺光舊手機中小孩的「寶可夢」遊戲,但它依然出現在新手機, 怎麼也殺不掉。這就是我認為,新手機如同隨身間諜(spy),隨時監控我的數位足跡。

當你覺得免費使用網路,巨型數位平台也免費抽取你的數位足跡(形成大數據),再由電腦深度學習,向你精準推薦商品。這絕非平等交換(雙方都免費),因為你不知他們怎麼處理你的資料。舉例,從你曾經在臉書按過的〝讚〞,就能自動並準確地預測你的個人特質,包括年齡、性別、性傾向、族裔、宗教、政治立場、智商 、快樂程度、家長分居與否、是否使用成癮物質等(這些應該是你的私人資訊啊)。甚至,產生新的商業模式:設計行銷機制,誘使你消費/上網上癮,消費者渾然不覺而沉浸其中,然而確保了企業主獲利(大數據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利)。

舉我最近的經驗為例,因新手機具備高畫質拍照功能,我特地在上週末去上了半天課,學習手機拍照後的後製軟體。這些高效能、易操作、大多免費的軟體,可讓攝影門外漢的作品媲美專業水平, 而吸引人想拍更多相 片,且願意花更多時間玩修圖軟體,並從網上分享給朋友。結果業者免費累積更大的圖像資料庫,用以設計更精確的辨識人像軟體商品,並監控我們的生活。只是我帶著孩子看相關影片(監控資本主義),也難以拉下他這網蟲。
總之,新手機、新警覺: 大數據中關於〝我〞的分析,主要就是從〝我的手機〞竊取的資料。用隱私換取便利,值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