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花間物語
《大象的耳朵》

去看了電影《詭扯》,人讚瀟灑帥氣的男主陳柏霖沒有迷惑到我!讓闆娘印象最深的不是陳柏霖也不是喜劇笑點,是一幕導演由較高的鏡頭俯瞰,男主角陳柏霖穿梭在一大片的姑婆芋當中的畫面。真的是一大片!數量之多,綠意滿滿的彷彿要溢出螢幕,視覺效果之棒,竟讓我對姑婆芋念念不忘(少女們應該覺得我畫錯重點,竟然不是對陳柏霖念念不忘?)!
姑婆芋是台灣常見的大型草本植物。早年是叫「姑婆葉」,後來變姑婆芋。為什麼叫「姑婆」呢?據說是因為她的葉子汁液有毒,碰到肌膚讓人有刺痛感,像是被虎姑婆咬。天馬行空的闆娘覺得:姑姑、婆婆們的言語,就像這植物汁液。是惡毒的、可以傷人。(婆媳紛爭戲劇看太多)這樣詮釋好像也可以!(怕有人當真,以上純為闆娘的范特西!上演在內心小劇場,看看就好!)
姑婆芋,在英文通稱做Giant elephant’s ears。(學名:Alocasia odora),大象的耳朵?沒錯!想想大象大大耳朵和姑婆芋的大大葉片,還真有幾分相似。你也許姑婆芋這個名稱不那麼好記,但「大象的耳朵」這譯名,感覺簡單易懂!?下回您來找闆娘,說「大象的耳朵」,我會知道您指的是姑婆芋。

關於姑婆芋的毒性,大家都記得幾年前某政要誤食姑婆芋中毒事件,因誤食姑婆芋芋梗, 突然嘴到食道、胃都刺痛,才驚覺中毒,所幸送醫後無大礙。其實偶爾會發生類似誤食事件,例如:餐廳誤將姑婆芋葉當作荷葉包粉蒸排骨,造成客人中毒。學童誤將姑婆芋錯認為山藥啃食。這類大小中毒個案不一,嚴重也是足以失明或致命。
在還沒有塑膠袋的年代,會以荷葉、姑婆芋的大葉片包覆食材。爬山健行時,摘來遮陽擋雨。現代人可能會想摘片鮮綠大大的姑婆芋葉,當道具拍網美照,感覺好浪漫!她體內的姑婆芋素和草酸鈣晶體,是強鹼具有腐蝕性。古早人用姑婆芋包裹食物,實在是很幸運,還好沒有連包裝用的葉子一起吃。

其實姑婆芋和芋頭都屬天南星科植物,根莖葉都相似,真的很容易讓人傻傻分不清楚。外觀最簡易的識別,是葉子及地下根:姑婆芋葉片是革質的,水滴無法在葉面上形成水珠凝結,芋頭的葉片是絨質的,水滴可在葉面上可以形成水珠凝結,葉子為全緣、盾形,與姑婆芋相較葉脈不明顯,芋頭地下根具有紫色斑點,根、莖、葉皆有毒性,芋頭透過烹煮可去除毒性。姑婆芋不管生或熟都有毒。
出門在外,除了路邊的野花別亂採外,對於路邊的芋頭也不要亂吃呀!你以為的芋頭,可能是姑婆芋。中毒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當上部長的!
#花店老闆娘Joy
#姑婆芋
#姑婆葉
#芋頭
#天南星科
#大象的耳朵
#詭扯
#草酸鈣晶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