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永遠的新手媽媽
失智媽媽無法完成的毛衣

我媽失智17年了,是她的好友察覺出的(兩位獨居老人定期見面),立即指示我們正確就醫神經內科,依照醫師指示服藥、參加活動,病程還算穩定。
我們珍惜現有的,家有一位快要人瑞級的老媽媽,正面思考她失去的能力所代表的意義。媽媽很會織毛衣,這是她做了一輩子的事,現在卻完全忘記了!
媽媽以前常說,她為上下五代打毛衣,從她的爺爺、爸爸、弟妹、我們和孫輩。然而若干年前,我有一天發現家裡有一個紙提袋,裡面有一件淺棕色未完成的毛衣,一個毛線球及四支長竹棒針還連結在毛衣上。我立刻交給媽媽試試看,她卻完全不會織了,她不記得當初要織甚麼?
織給誰穿?
雖然它永遠無法完工,卻成為「編織過程」中的一個物證,串起「媽媽打毛衣」在我童年生活中的溫馨記憶。

我記得多次跟著媽媽去買毛線,老闆為證明是純毛線,還點火燒一小段,冒出煙且發出燒焦的臭味、變成黑色粉末。她也喜歡馬海毛,又輕又暖、不褪色、不起毛球,真是可穿一輩子的天然材質。
從我有記憶以來,無論冬夏,她經常在編織中,有時藍色,有時粉紅色,有時雙色;小時候叫我們過來比一比肩膀、臂長,就知道自己將有一件新毛衣。
因為三個孩子都在長高,總是在拆洗毛衣另作組合(變成背心、毛長褲或帽子等)。
將毛衣拆成數百公尺長的毛線,繞成好幾個直徑50公分的花環狀,洗過晾乾再纏成一個個圓球;我從幼稚園起就是小幫手,很有耐心地將糾結處解開,纏成毛線球。
媽媽幫我織的各色毛衣可組成七彩光譜,有些穿到現在(當然我沒胖太多),光是紅色系列就有四件。雖然現在科技外衣輕暖又防水透氣,我還是喜歡〝慈母手中線〞,偶爾他人辨識出這獨一無二的手工織品,我會非常驕傲地說我媽媽織的。

我的孩子則接收表哥的小毛衣,也是外婆打的,是壓箱傳家寶。媽媽自己最喜歡的成品,可能是利用多年累積的各色畸零毛線,又織成一個長方形小毛毯,放在膝上保暖,她曾經喜歡的花色和記憶都在上面。
打毛衣是很複雜的工作:手眼協調、設計套頭或開襟、估算長寬、收針和縫合等。現在媽媽的記憶流失,手藝也隨之消逝,而「媽媽打毛衣」的場景卻在她孩子的記憶中長存。
謹以此文感謝媽媽 。
她三歲失恃,未得母愛,因而內斂沉靜,從未親吻我們,沒說過我愛你,很少摟抱我們,卻用靈巧的雙手編織了一件又一件毛衣,一輩子溫暖我們的身體,而她溫厚的情感永遠安定我們的心。小時候也沒特別摟著媽媽,謝謝她為我織毛衣 ;
今年母親節我打算帶著我最喜歡的一件的毛衣,請她在〝大作〞上簽名,並獻上溫暖的擁抱,祝福她母親節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