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永遠的新手媽媽
不會跳繩,會甩繩也好棒

跳繩是我孩子的罩門。小一念的國小校風保守 ,雖離家最近(走路約五分鐘),但是校園迷你到沒有操場。受空間限制,跳繩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:從一年級到六年級(全校二十幾班),每學期體育課必有跳繩課程,假期作業也有跳繩作業紀錄,是每位學生都應有的體育專長。
我的孩子跳繩就是會打結,調整長度,買了三四條不同材質、重量、顏色的跳繩,我陪著一起練習,也沒多大進步,心想大概天生肢體不協調吧。

他小一的體育課真是噩夢,上課密集練習跳繩,十分挫折,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,覺得課程無聊,就跑回教室找較親近的導師,體育老師很煩惱,教學之外還要注意這個學生會不見了。當然我的孩子在班上的學習和社交都有困難,在課後班、在社團也都造成學校的困擾,因此小二下我就積極準備轉學。我很感謝當年國小一位主任的提醒指點,孩子在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事,是學會交朋友。
因為轉學也得以擺脫跳繩。唉!新手媽媽貪圖學校近,而完全不考量國小低年級孩子多麼需要活動空間。新的學校有一個跑道一百公尺的迷你操場,當我見到早晨七點多學生們進校門放下書包就去跑步,是我夢想中最理想的每天展開學習的儀式(古早總認為一日之計在於晨,要先翻開書本),孩子們在晨光中跑步多麼幸福感人!這裡的體育課有多種球類活動,有趣多了。他又接觸游泳,教練說他水性好(老媽一輩子沒學會游泳換氣);參加直排輪社團,一學就會 ,且能耐心等待觀摩同學展演;腳踏車則是我從未幫他扶後座,就不知怎麼的他就學會了。於是,他得到運動的樂趣,我對於他是否肢體不協調已不在意了。

今年孩子進高中,十一月中學校有高一全年級團體跳繩比賽,比賽前一週他說放學後全班要練習。我想事隔七年後,可能手腳協調了,希望不會再那麼挫折了,但也沒問練習得如何。結果比賽完,他很開心分享,他的班上得第五名(共有15班),導師好稱讚他們,他主動說,練習時他常會繞腳,同學提議他當甩繩的人(用一般跳繩材質並不重,但一次要讓15個大男生一起跳過,甩繩者個子要高、力氣要大)。比賽那天他很賣力,手掌還磨出水泡,我問跳繩有握柄啊?他說另一端的同學用握柄,而他將繩子弄短一點、使大家跳得更好,他是用手掌握著繩子而不是用握柄。我讚美他會貢獻自己,成就大家;班上得名,你有讓同學知道你手掌磨出水泡嗎?他笑說不用說啦。
相較於國小時跳繩挫折且人際相處困難,從這次高中跳繩比賽見到,孩子懂得不糾結在不會跳繩可能很糗,而努力當配角成就大家,是很快樂開心的事。 我知道他喜歡班上同學間友善的氛圍、以及公平又會鼓勵關心學生的班導,這是過去待過的班級沒有的經驗。
孩子臭屁地說,小學時老師說跳繩會長高,跳繩其實很無聊;我不會跳,不也長得很高(180公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