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蛙王子

前幾天大豪雨,我那剛考完會考,身高快180公分的兒子驚呼地喊我,陽台植物叢中有一隻青蛙,我們住三樓,牠恐怕是沿著外牆爬上來,找到植物最多的一個陽台躲進去,蛙蹼如吸盤,誇張的青蛙眼,濕黏的身體根本抓不住。想幫牠照相,卻也把牠嚇得一躍而下。
這個獨生子從小住在公寓裡,我希望他真心愛大自然,從大自然學到生老病死,更是困惑挫折時最好的朋友。因此我處心積慮地從他會走路起,每個週末風雨無阻都要遊山玩水,比幼稚園的英文聽力作業重要(新手媽媽可能決策錯誤,兒子英文很爛)。

兒子五歲時聽過台北市立圖書館的演講,「青蛙公主」楊懿如教授唱作俱佳,並送每位聽眾一張摺頁,介紹台灣36種蛙。從此開啟我們進入蛙的世界:參加都會晚間訪蛙活動,聆聽蛙鳴聲,循線找到牠們藏身之處,到過大安森林公園、植物園、台大農場等地。
有一天晚上經過路燈下,水窪旁竟然佇立了七隻黑眶蟾蜍,原來牠們在等捕蚊蟲。後來又發現附近校園內有好多蟾蜍,三不五時孩子會驚呼著從草叢、樹下、花壇、木造迴廊等處,捧著不同大小的蟾蜍給我看,這真是孩子童年最美好的回憶。

小四暑假的一個晚上,孩子邀好友到校園找蟾蜍,不到一小時就裝滿一個點心紙盒,蟾蜍如疊羅漢擠成一團,孩子們開心地釋放時,約有二十多隻蟾蜍大概昏了頭,呆立著一兩分鐘才散去,之後再也沒有這麼好的運氣。
孩子還為班上每個同學取一種青蛙的名字,依照他們的相貌或個性,他自己是最鍾愛的黑眶蟾蜍,黑眼線、黑唇膏和黑色指甲油;課本上畫著自己設計的大肚臍赤腳蛙,美術課的青蛙版畫,暑假作業的青蛙主題;到國外旅遊,不僅找特殊造型蛙的飾品,也到公園尋訪蛙的足跡。於是孩子依照興趣建立他自己的素養地圖。

大家別怕蟾蜍,牠是一種蛙,台灣平地見到的是黑眶蟾蜍,是夜行動物會吃蚊子,圓胖而醜得可愛,會用前手幫忙塞食物到嘴裡。身上突起是角質層可防水分散失,卻被稱作癩蛤蟆。耳後腺毒液很珍貴,除非受攻擊才會釋放,我們抓過數百隻還未發生,而且觸摸到毒液沒關係,不要吃就沒事。雄蟾蜍〝蛙抱〞比牠體型大的雌蟾蜍,有時會抱到雄蟾蜍,很被嫌棄。我們要珍惜有蛙的地方,表示保存了基礎生態,,
孩子覺得與青蛙的緣分源起於聽演講, 但我有一天發現第一本紀錄孩子成長的筆記本封面,竟然就是青蛙,難道青蛙是孩子的 inprinting (銘記,鴨子出生見到誰,就認牠作娘,呵呵)。
1專職老師和兼職媽媽
2好奇、質疑、查證
3親子關係像旅行,處處驚喜,規劃趕不上變化,很難說誰教誰 比較多
4期待協助孩子進入成人世界,有紀律、有創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