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的新手媽媽-長照「喘息」我卻仍然無法「休息」?

最近長照議題是總統候選人的焦點,長照預算從2016年近50億元到今年突破650億元。上週賴清德表示,「長照3.0」首先要推動「強化重度失能者,優化住宿式服務機構」,包括提供家庭照顧者「喘息服務」。我目前正在為老媽媽申請此項服務,真是一番辛苦茫然的過程。
由於媽媽的外傭12月底要休假返國,正好九月上旬衛生局「長照管理專員」來複評,我媽失智、坐輪椅、有鼻胃管,被評為最高「長照需要等級」。她建議我們在空窗期使用「機構喘息服務」:一位長輩一年有48510元,可送到住宿機構21天(48510元/每日2310元=21天, 自付16%即每日369元)。只是需要一家一家問。
接著我諮詢我媽的「個案管理師」:〝有床位〞比〝機構環境〞重要,亦即床位難求 ,有了床位才去看服務品質;由於不確定性高,很多家屬改自費請看護。另一方式是居家員白天到家裡喘息服務,每日2小時到10小時(自付時薪385元,但往往派來不同的居家員,交接很麻煩),晚間則自費請看護。
我想,提早三個半月預約應較有機會。上網找到台北地區73 家名單,依照長輩健康需要照料程度區分等級(由輕到重):安養機構、老人照顧中心(養護型)、老人養護中心(長期照顧型)或護理之家。我媽應選護理之家或老人養護中心(護理人員1:15);其次考慮家屬探視,離家不要太遠;我還考慮:人力比、一週作息安排、洗澡次數、探視時間、能否先參觀、何時可來問床位等。
兩天打電話共詢問15家(包括市區、新店、深坑和有點遠的北投),同時網查該機構。如果今天想入住,目前全部滿床;到年底仍很困難,原因1住宿機構 床位少,2招募長照人力困難(網路上得知有一家連護理長都缺,台灣有執照護理師37%不執業,因辛苦又低薪)。多數機構讓我先登記(從只登記病人和聯絡人,到病人身體狀況,到交半年的病歷摘要才可登記,也有上網填);但都要我接近入住日(指前一週、前兩週或一個月前)再來詢問。只有大型醫療機構確實有喘息的額度,其他都是屆時看是否有空床,因為變數很多,例如來喘息變成長住,就突然沒空床;過年家人有空接回家兩週,就突然有空床等。
各家條件很不一樣:天主教聖若瑟失智中心要求能行走。北護分院有一床額度,第一週要隔離(才住3週),可每天接出去。中興醫院有三床額度,一週共可探視兩次,每次30分鐘,衣服由家屬帶回洗。榮總有一床額度。景美醫院無額度。離家近的小型機構很有彈性,每天可探視、可接出去用餐,但一週前才知是否有空床,隨時可參觀,47床只有一位護理人員。某建商財團從安養到喪葬一條龍,其住宿長照機構的網路客評不佳,不敢送。
依據現行辦法,每位家屬接近入住日約兩三週前,自行一家家打電話,再與有床位機構一一約定參觀時間,時間緊迫。然而很大的可能是,兩三週前確定沒有床位,或是有床位而不滿意服務品質;誰敢冒著長輩健康風險而放心等待政府資源?也就是早早就放棄那48510元,歸還國庫,仍然選擇自費。因此,國家畫〝社福大餅〞,看得到吃不到。我有向衛生局專員建議:既然無法使用機構喘息,根本問題是1沒有空床/供給太少,2臨時通知/不確定性高,家屬必須自費,能否來查證屬實,就改為直接補助。
總之,長照基金年年增加,但住宿機構數和長照人力仍不足;連重度失能者的家庭,也無法使用機構喘息服務,令人質疑經費未用在刀口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