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做的菜不好吃

我的高一兒子自主性愈來愈強,在飲食上有自己的主張,就是喜歡外食,因為口味好吃。但我這老媽總覺得,要對他的健康把關,也就是,我自認為我具備豐富的飲食知識,也願意實踐(去傳統菜市場選購,樂於在家做飯);他則認為口味重於健康,後果自己負責。
當我提早回家準時煮好飯,孩子放學進門很失望,不能外食;他希望我不要去買菜,就每天都可外食了;這令我火大,竟不會體恤媽媽辛苦。在家的每一餐,他都要取出兩個寶物,老干媽風味雞油辣椒(據說在中國很風行)和日式和風醬油露(有鰹魚風味),幾乎淋在所有食物上,染得又橙又褐,我覺得是糟蹋食物。

有時我工作晚了,一週也有兩三次外食,電話通知他出來吃飯,他簡直覺得中大獎了。
我說明一下我的烹調作風。我做一頓飯大約半個多小時,重視清淡 (午餐都夠油夠鹹),且蔬菜多於葷食。例如:炒一大盤翠綠嫩甜的高山高麗菜,吃得好過癮(在外吃碗麵,多麼巴望老闆慷慨仁慈,多放一點蔬菜),再配上豆腐薑絲蒸鱈魚,以及飯後水果(我光是腦中想想這麼搭配一餐就很滿意 );或是雞腿麵(加蕃茄、豆干、杏鮑菇、蒜頭等);或是雞胸肉炒多種素菜。
不過,我就是例行向相同菜販買那幾種食材,作同樣的幾道菜,幾乎不看食譜 ,也變不出花樣 ,只靠外食變化口味。
我對於外食最不滿意的是食油。每天中午我常去一家自助餐老店,挑選多樣蔬菜。由於我自備便當盒,每日要清洗,才會知道這個秘密 :兩三個月洗碗布就會黏黏的變黑有臭味,同樣的洗碗布在家用,洗破了都不黏不臭。我認為就是食油不同,想想這油黏在腸胃裡有多恐怖。

為了在外食和自炊之間尋求妥協,我帶著孩子去超市,讓他自己選購,看清楚成分。他通常選臘腸(夾土司)、魚罐頭,泡麵,瓶裝辣筍絲,調理包(如咖哩雞肉 ),康寶濃湯、冷凍水餃等,都是重口味、多添加物。孩子喜歡的這些食物,我都不喜歡。我知道凡是弄得好吃,就是一堆添加物,學化學的朋友告訴我,任何風味(flavor)都可在實驗室調配出,你絕對分辨不出來的。
孩子的導師提醒家長,要珍惜孩子高中三年還天天在你身邊的日子,我想,相處重要時光是共餐,總要雙方滿意。然而,我早已從一部紀錄片「FOOD, INC.」(美味代價)學到,為什麼食品及餐飲業者總要設一道帷幕,不要讓消費者知道食品的原料來源和製程,因為你知道了,恐怕就不想吃了。作媽媽真是兩難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