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永遠的新手媽媽
實體課與網路課,如同演戲的前台與後台

疫情邁向高峰期,各級學校滾動式管理,展望未來兩個月,恐怕網路課是趨勢。
其實上課就像師生一起演戲:實體教室在公共空間,如同我們生活中的「前台」,上課規範/角色互動明確;網路上課在虛擬教室空間,座位就是一人一個小窗窗,每個人躲在小窗後不用露臉,如同生活中的「後台」,人們比較放鬆,不那麼注意形象,可以有一點隱私,暫且擺脫辛苦的檯面工作(有點熟悉嗎?我應用高夫曼的劇場理論)。
網課出席率通常高達九成,無論你在天涯海角,書桌前或被窩裡,早上八點的課打開手機就有出席(很划算)。因此網課一開始最重要的事就是老師點名,雖有其他省時的工具,而口頭點名耗時,卻是唯一能與全班互動、短對話的時機。
學生要開啟麥克風回應,小窗會動一動,如同咕咕鐘整點報時,探頭打開小窗回答〝到〞,又名正言順的關上。由於每個人的網路可能不穩,有時會斷線、秒差、沒聽清楚、錯過了,少數人麥克風壞了,在對話板上報到,下課前再補點,一個五六十人的大班級總要耗上大半天才完成。
不過這是大家上網課最在意的事(老師沒看到我,但我到了)。
話說老師主導網課活動進行,但是小窗的開關主控權在學生。網上規範傾向是關閉(不露臉,如果整節課從鏡頭〝偷窺〞他人,好像也尷尬不妥,因為他人不知);
而且個人小窗維護隱私權,不便出示他人自己小窗後面的人地時事。
有時老師請求大家開窗互相問好, 一片訝異驚慌,鏡頭前每個人趕緊撫順頭髮,身後的私人空間,可能臥室被子沒折,凌亂堆雜物,或小學的妹妹也在網課。我也有點抱歉,破壞他們在網路舞台的神祕感。
出席不等於參與。我孩子是高中生,手機是實體教室的〝禁品〞,但在家網課時,手機必在手上。手機、筆電與地點就有很多種組合:從端坐桌前筆電上課,偶爾瞄一下手機,到划手機看短片;因為沒有操場、走廊、換教室上課等活動機會,整天注視3C螢幕,其實身心疲累。
下午的課常常換到床上,或坐或臥,改手機上課,筆電另看影片螢幕更舒適。因不用早起趕車上學,遲睡而早晨起不來,早八的課常常在床上點名。
老師小窗通常都是開著,只露出頭,因網課是臨時、暫時的,上網課基本上是自說自話,講太多也看不見學生懂不懂,還要費很大力氣監管小窗後面學生的注意力,要求接力念課文,抽點問題等。
我也不該笑學生,上週五我參加一個網路會議,我在自己房間報告完後,關上小窗,我不也補吃午餐,站起來活動筋骨,划划手機,自在暢快。體會學生在教室忍耐枯坐50分鐘不能站起來;網課就有隱私權,想走動、吃東西、睡覺都可,難怪網課最困難在參與感和專注力。
虛擬課堂上,大家線下都熟識,沒有第二自我、第二人生好玩;反而很悶的網課,使師生對於回學校上實體課充滿期待,更盼望疫情早日平安度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