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永遠的新手媽媽
小年夜去宜蘭古城買發糕

為買發糕從台北去宜蘭?是的,其實是驛動的心想出城逛逛,疫情兩年以來不便外宿旅遊,又預期過年後很擁擠,於是突發奇想趁小年夜這天睡飽後出遊。常常在市政府見到光鮮亮麗開往宜蘭的遊覽車,今天終於買張票就上路了(車票竟還有折扣,一 車只有十多人自動相隔1.5公尺),從台北市政府到宜蘭市一路順暢,一小時就到了,一出雪隧綿延不絕的水綠交錯的田野風貌,光見到此景就覺得不虛此行。更別說一切商店服務都沒關門,而且景物全在,不用擠看個夠,好風景的座位任我選,用餐購物廁所都乾淨不用排隊。下車見到樸素的宜蘭火車站以及周邊有些蒼茫的空曠用地,少了匆忙閃動的商業氛圍,好像典型的小鎮風光。我幾乎覺得宜蘭市這天只有我們是觀光客。
先衝去北管和南館市場,最吸引我的是銀柳(在宜蘭三星種植,佔了台灣95%,七成外銷),枝條上綴滿一顆顆紅色花苞,圓潤飽滿且油亮(可乾插瓶中,一年四季銀兩滿滿,可惜我前一日已在台北買了)。很多臨時攤賣發糕、碗粿、年糕等,我在一個生意很好的攤子,胡亂買了一堆。至於午餐就選了炸花枝、蔥餅,到市場旁公園野餐,心中懸念的還是來看古城。

宜蘭市在清朝嘉慶年間(1812年)設置噶瑪蘭廳 ,已有200年歷史,建四個城門和護城河 (「平安順興」是宜蘭春節最常見的祝福,就是四個城門各取一字)。日據時(1913年)城門與城牆被拆毀而改建為環城道路,成為今日的舊城東、西、南、北路, 護城河仍流繞舊城,垂柳依傍。約在四十多年前陸續將河面加蓋變成馬路。
我原先想看的是光復國小旁的「新護城河」和「蘭城百工」。沒想到隨興走走,遇上一位當地人修過宜蘭大學EMBA「人文大師」課程,LINE給我行路指引和文史照片簡介(真是一種新的旅遊體驗:在地人線上精準資訊導覽)。回家後網查,發覺我幾乎走過宜蘭古城近三十年最重要的「河邊的維管束」計畫,共有三條:第一條維管束(1995-2008)主要是光大巷蘭城百工(例如 磚雕牆面、石雕牆面等傳統技藝) 和津梅棧道與宜蘭河濱公園。第二條維管束(2004-17)主要是三處「新護城河」(重現部分護城河)。第三條維管束(2010-20)通學綠廊道 (保住老樹)。維管束原意是把宜蘭比喻成一片葉子,地景工程串起以宜蘭河放射而出的水路巷弄,形成帶狀綠廊,如同莖葉中的維管束;因而將舊城的文化、地理、歷史與居民記憶完美結合,2013年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「宜居城市競賽」金質獎。

我只介紹跨越宜蘭河的津梅棧道,是慶和橋外補建的人行道(木板為底,搭配金屬纜線,很穩不晃動)。走在棧道上看不到飛馳的汽機車,充分觀賞極美的山水風景,行過河中央想停下來拍照,竟然就有小木桌椅。既可登高去橋頭觀景台,又可下橋走過一片青草地,坐在水草邊的渡口台階上,見大河緩緩流去 ,蒼鷺(台灣體型最大的鷺科鳥類)飛過, 層巒雪山山脈, 翠綠廣闊草地,享受清新空氣,還可玩著身邊的含羞草。
您一定要親自來拜訪,才會相信走走吃吃坐坐看看,玩了八小時也不覺得累。「一個城市要能讓人想步行,就要給人們合理的理由走出去,覺得步行是舒適的,甚至樂在其中。」。我原先只是想看水鄉古城,意外發現宜蘭市公共工程高規格要求,形塑出豐盛的自然人文生活,驚豔且感佩不已,宜蘭人必以此為傲。